在2023年10月的新加坡“亚洲前瞻峰会”上,马英九发表了一番颇具深意的言论:“两岸应该避战谋和,台湾当然也可以和谈。”这一表态迅速引发了广泛关注,尤其是考虑到马英九一贯的谨慎风格。通常,他言辞谨慎,少有公开表态如此直接。然而,这一言论正是针对当前日益紧张的两岸关系所作出的呼吁,试图通过对话化解冲突风险。
在新加坡国际会议中心,马英九与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握手言和,双方的互动看似只是外交上的寒暄,但其实蕴含着更深的政治含义。马英九提出,希望新加坡能够再次发挥桥梁作用,促成两岸的和解与对话。对此,李显龙微笑回应道,只要条件合适,新加坡愿意为两岸提供一个沟通的平台,甚至在背后默默为双方提供支持。“端茶倒水”这一表态,显现了新加坡在国际事务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。
新加坡,这座华人主导的城市国家,曾在1993年的汪辜会谈中为两岸打开了历史性的大门。汪辜会谈打破了两岸数十年的隔阂,为后续的文化和经济交流奠定了基础。近年来,马英九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方面也做出了积极贡献,组织台湾学子赴大陆交流,这一系列活动表现了“两岸一家亲”的理念。然而,时至今日,马英九再次提到这些过去的历史时,究竟意欲何为?
近年来,台海局势持续升温,国际媒体更是将其称为“地球上最危险的地方”。民进党当局不断推动“谋独”路线,切断了两岸的官方沟通渠道,甚至将台湾问题国际化,试图借助美国等外部势力的支持来对抗大陆。拜登政府在任内多次对台军售,甚至有部分美国政客公开鼓吹“武装台湾居民”。马英九对这种言论予以强烈反驳,直言“台湾不是乌克兰”,并坚决反对将台湾问题军事化。
在这一背景下,马英九提出了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建议:通过第三方平台建立两岸对话渠道,既能够缓解紧张局势,也有助于阻止外部势力利用台湾问题制造摩擦。这一提议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,尤其是在俄乌冲突和中东局势牵制了美国的情况下,当前两岸正面临一个难得的对话机会期。此外,根据岛内的一项民调,支持两岸统一的民意比例不断上升,许多台湾民众表现出强烈的回归意愿。
在马英九的行程结束后返回台湾时,他在机场明确表示:“坚持‘九二共识’,和大陆就可以有共同政治基础,这样最符合台湾民众的利益。”这句话直截了当地阐明了两岸能否恢复对话的关键——是否能够接受“九二共识”。这一共识曾在过去为两岸沟通搭建了桥梁,若两岸要重建联系,必须以此为基础。
至于为什么选择新加坡来推动两岸对话,马英九的考虑并非一时兴起。新加坡作为一个华人主导的国家,在中美博弈中拥有独特的平衡技巧。新加坡既与中国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,又与美国保持紧密的军事合作。李显龙继承了其父李光耀务实的外交政策,在中美之间巧妙平衡。新加坡深知台海的动荡将对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经济产生重大影响,李显龙曾多次公开警告,如果不小心应对台海问题,整个区域可能会面临灾难性的后果。
作为一位祖籍广东的华人,李显龙对于两岸关系有着更为深刻的文化理解。他在处理两岸问题时的谦逊姿态,实际上是中华文化“以和为贵”智慧的体现。新加坡的战略思维一直强调区域稳定,李显龙深知台海的和平与稳定关系到整个亚洲地区的经济命脉。李显龙多次预警,若台海发生冲突,整个东南亚地区将被卷入其中,这种危机意识促使新加坡在维护地区稳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。
然而,尽管新加坡态度积极,但两岸的对话仍面临许多现实挑战。台湾当局目前的政治基础不稳,大陆已经明确表示,只有承认“九二共识”,两岸的官方对话才能重新启动。然而,台当局依然将“抗中保台”作为选举筹码,不仅阻碍岛内民众与大陆的交流,还在国际舞台上继续挑起争端。岛内的政治斗争使得两岸政策被边缘化,马英九的努力似乎成了“孤勇”。与此同时,美台之间的紧密关系,尤其是美国部分政客不断炒作“中国威胁论”,使得两岸和解的空间受到压缩。
尽管如此,民间交流却依旧展现出强大的韧性。今年6月,马英九首次出席海峡论坛时表示:“中国五千年历史,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。”他注意到,台湾主流民意越来越渴望两岸的和解,尤其是在青年之间,交流尤为热烈。大陆的师生团访台时受到热烈欢迎,台生赴大陆求学的人数逐年增加。文化上的亲近感和纽带逐渐打破了政治上的隔阂,尤其是在妈祖信仰和闽南语歌曲等文化元素的传承中,台湾民众对两岸的精神血缘逐渐认同。
马英九的努力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岛内民进党营造的虚假形象。台湾网红“馆长”陈之汉的大陆之行,掀起了岛内不小的波澜。在他直播体验上海磁悬浮列车时,直言“被民进党骗了”。他在大陆的短短六天行程吸引了大量台湾年轻观众,突破了岛内的文化信息封锁,消除了许多错误观念。
尽管新加坡积极推动两岸对话,但最终的决策权和责任仍在两岸人民自己手中。马英九的努力让人们意识到,和平的实现不能依赖外部力量,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两岸直面分歧,勇敢展开对话。正如1993年汪辜会谈中的一个小插曲,签字笔突然坏掉,但最终工作人员用心解决了问题。今天,新加坡依然在为两岸提供一个对话平台,但关键是,谁将抓住这支书写未来的笔?
评论列表